柳林縣今境域春秋時為晉國領(lǐng)地,戰(zhàn)國屬趙之邊邑離石?!妒酚?趙世家》載:“武靈王二十三年秦拔我藺”。趙國之藺在今本縣之孟門鎮(zhèn)。秦時屬太原郡。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封其代共王子熹為藺侯(古治在今只孟門鎮(zhèn))、忠
柳林縣今境域春秋時為晉國領(lǐng)地,戰(zhàn)國屬趙之邊邑離石?!妒酚?趙世家》載:“武靈王二十三年秦拔我藺”。趙國之藺在今本縣之孟門鎮(zhèn)。秦時屬太原郡。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封其代共王子熹為藺侯(古治在今只孟門鎮(zhèn))、忠為隰城侯(治所遺址在今之孟門鎮(zhèn)與楊家坪之間),綰為離石侯。時今縣域分屬離石、藺、隰城等侯國。元朔四年(前125)置西河郡,各侯國皆屬之。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廢西河郡,其他并入太原郡。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復置西河郡,西晉時西河郡改為西河國,今縣境域分屬西河國轄下的離石、隰城、中陽三縣。北朝時期,北齊置西汾州,北周大象元年(579)西汾州下設(shè)定胡郡,兼置定胡縣,郡縣治所皆在今之孟門鎮(zhèn),今縣之境域大部分屬之。后西汾州改稱石州。隋大業(yè)元年(605),石州改為離石郡。唐武德元年(618)復稱石州。武德三年(620)置西定州,治所在今之孟門鎮(zhèn)。貞觀二年(628)廢西定州,改定胡縣為孟門縣,縣屬石州。貞觀七年(633)廢孟門縣,置孟門鎮(zhèn)。貞觀八年(634)廢鎮(zhèn),復置定胡縣。北宋時期,本縣今境域先屬石州治下的離石、定胡等縣,后期部分地區(qū)隸屬晉寧軍。金時縣境大部分屬石州治下的孟門縣,縣治仍在今之孟門鎮(zhèn)。元朝初年,孟門、方山二縣并入離石,今縣境分屬離石、寧鄉(xiāng)二縣。明初離石縣并入石州,隆慶元年(1567)石州改稱永寧州,今縣境屬之。明代后期,今縣境屬山西承宣布政司太原府治下之永寧州。清朝時期,今縣境分屬汾州府治下的永寧州、寧鄉(xiāng)縣。
民國元年(1912),實行省道縣建置,今縣境屬山西省冀寧道轄下的永寧、寧鄉(xiāng)二縣。民國3年(1914),永寧改稱離石,寧鄉(xiāng)改稱中陽,今縣境隸屬未變。民國26年(1937),山西省劃為七個行政區(qū),離石、中陽屬第四行政區(qū)。民國28年(1939),全省下設(shè)四個行政公署,離石、中陽改屬第二行政公署,今縣境仍屬離石、中陽兩縣。
民國29年(1940)1月,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蛤蟆塌(今孟門鎮(zhèn)石安村)成立,屬晉西北抗日民主政權(quán)之山西省第二游擊區(qū)行政公署四專區(qū);閻錫山政權(quán)之離石縣政府移至冀家峪(今賀家坡鄉(xiāng)冀家峪)。4月,中共代表王若飛、肖勁光與閻錫山達成以太(原)軍(渡)公路為界南北分治的協(xié)議,今縣境北部遂屬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縣境南部遂屬閻錫山政權(quán)之山西省第四行政區(qū)。民國30年(1941)8月,第二游擊區(qū)行署改為晉西北行政公署,11月改名為晉綏邊區(qū)行政公署,離石、中陽屬行政屬轄下的三分區(qū)。
民國34年(19450),日本侵略者投降,柳林、離石相繼解放。民國35年(1946)中陽縣解放,今縣境仍分屬呂梁地區(qū)四專區(qū)轄下的離石、中陽兩縣。民國37年(1948),離石、中陽改屬三專區(qū)。民國38年(1949)二月,離石、中陽改屬晉西北行政公署。9月,離石改屬興縣專區(qū),中陽改屬汾陽專區(qū)。1951年,中陽縣改屬興縣專區(qū)。1952年7月,離石、中陽改屬榆次專區(qū)。1954年7月,方山縣與離石縣合并為離石縣,晉縣境域隸屬關(guān)系一直未變。1958年11月,離石、中陽兩縣合并,復稱離石縣。1959年9月,離石、中陽分治,今縣境又分屬離石、中陽兩縣。
1971年4月,從離石縣西部劃出柳林、薛村、軍渡、龍華垣、吉家塔、成家莊、孟門、西王家溝、劉家山、賈家垣、結(jié)繩??、棗林、東凹、交口1鎮(zhèn)13個公社,從中陽縣西部劃出龍門垣、莊上、陳家灣、金家莊、留譽、張家圪臺、葦園溝、三交、高家溝、石西、賀家坡、楊家峪12個公社組建成新的離石縣(原離石縣城關(guān)及劃剩的公社組建成離石郊區(qū))。5月,離石縣革命委員會移駐柳林鎮(zhèn),7月5日,正式定名為柳林縣(離石郊區(qū)定名為離石縣),隸屬呂梁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