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它源于泗水縣東部陪尾山下,由趵突、響水、洗缽、紅石四大泉匯流而成,故稱泗河。在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禹貢》中就明確記載著"泗出陪尾"的話。北魏、北齊時,在泗河源頭就建有源泉祠,宋代建有專祀泗河水神的神廟,水神亦被封為"仁濟侯"。泗河在泗水境內(nèi),納南、北兩山來水,出縣境后吸納了西沂水、險水、汴水等,成為淮河下游最大支流。因此,歷史上常把泗河與淮河并稱為"淮泗"。泗河流域是古代東夷族聚居之地,是東夷文化的搖籃,也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據(jù)古史記載,伏羲、神農(nóng)、黃帝、唐堯、虞舜、 陶、大禹等所活動或出生地點,大都在曲阜及其以東泗河上游一帶。而泗河上游一帶,自古即以陶聞名,特別古陶鎮(zhèn)柘溝,就在泗河北岸,至今陶器遠銷各地。從黃帝到舜的時代,這一時代前期約始于前4500年或稍后一些,即大汶口文化時期;后期約始于前2800年至2300年,即龍山文化時期。而泗河流域的考古已發(fā)現(xiàn)大量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這就證明了我們的祖先確曾在泗河流域創(chuàng)造過古代文明,特別是帶有東夷特征的東夷文化,成為后來中華文化的淵源之一。
泗河流域也是儒家文化的淵源。儒家五圣(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復圣顏子、宗圣曾子、和圣柳下惠)以及墨子、仲子、孔 等眾多的先賢都生長、活動在泗河流域,與泗河結(jié)下不解之緣,孔子得意弟子仲由即今泗水人,以政事見稱,曾被歷代追封為"衛(wèi)侯"、"河內(nèi)侯"、"衛(wèi)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仲子",并在泗城建廟祭祀。
數(shù)千年來,泗河以其博大的胸懷,奔騰不息的氣勢,鐘靈毓秀,納賢聚圣,不但孕育了許多光前裕后的先哲名士,而且也造成了許多的英雄豪杰,如卞莊子、仲子路、盜跖、烏三娘、劉邦、張良、彭越、郝定、朱紅燈等等,為泗河母親增添了光彩。
泗河更以其濟淮、濟運、保證京杭大運河的漕運暢通而在經(jīng)濟、政治、軍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元、明以后,朝廷曾多次大規(guī)模修治運河及水利設施。泗河及泉林理所當然地成為整修保護之重點。同時,在整修過程中,在泗河之源的泉林,先后建立"三坊"、"五亭",成為風景秀麗的園林勝地。清王朝建立后,康熙、乾隆二帝曾十次駐蹕泉林,并在泉林及縣治北邊的泗河北岸建立兩處行宮。這些建筑,為泗河增添了人文景觀,引來了大批的達貴顯要、名人文士來游賞觀光,留下了大量詩文碑刻。
泗水縣內(nèi)文物古跡眾多,古遺址查明的就有近百處,遍及縣內(nèi)12個鄉(xiāng)鎮(zhèn),主要屬大汶口文化及龍山文化。遺留古建筑主要有泉林古卞橋和仲廟遺址。發(fā)現(xiàn)古墓葬主要有南陳漢墓、鮑王墳、三王墓等。
從伏羲時代中華文明的起始,到后來的東夷文化、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