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花鼓是以遠安的民歌小調(diào)、地方語言基礎,吸收了襄陽花鼓、荊州花鼓、湖北越調(diào)、四川梁山調(diào)等劇種的部分劇目和聲腔,改進和發(fā)展演變而成的一個地方劇種,聲腔曲調(diào)多樣,風格粗獷樸實,地方韻味獨特。
遠安花鼓戲的角色分小生、小旦、小丑(少數(shù)幾出戲有凈角行當),歷來均由邏輯性扮演,其音樂男女不分腔。傳統(tǒng)的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腔分正腔、采腔兩大類。正腔腔系有陶腔、漢腔、南腔、四平,屬“板腔體”音樂;采腔腔系多為一戲一曲,如“繡荷包調(diào)”、“瓜園會調(diào)”等30多種,屬“曲牌體”音樂,打擊樂有蘇鑼、蘇鈸、鉤鑼、馬鑼、邊鼓、簡板。蘇鑼、蘇鈸1人操作,為主奏樂器。
遠安花鼓戲從早期較有影響的藝人楊澤福起,至建國前夕,相傳已有六代,藝人百余,演出時均自由組合,時聚時散。1930年茍家埡地區(qū)藝人陳衡山自置行頭,組成半職業(yè)性的“新勝”戲班,扎根于民間,農(nóng)忙務農(nóng),農(nóng)閑從藝,后有茅坪場藝人陳翠香、寶華寺藝人甘明鑒、老君廟藝人王如玉等相繼組成各自的花鼓戲班。除在本縣演出外,還曾到南漳、??怠⑺勺?,宜昌、當陽、興山、秭歸、長陽一帶演出。歷史上,還下襄陽、天沔花鼓藝人同臺演出,并吸收了他們的“越調(diào)”因素,群眾稱為“雨夾雪”,男女同腔也改為男女分腔。建國后,花鼓老藝人賈春玉等對遠安花鼓進行了較為集中的挖掘整理,1957年成立了全省唯一繼承發(fā)展該劇種的專業(yè)劇團——遠安花鼓劇團,進行了戲曲改革,招收培訓女學員,增改人聲邦腔為弦樂伴奏,配以高胡、四胡、月琴“三大件”為主奏樂器,并配置文場、武場,從而更加豐富了花鼓戲曲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藝術感染力。
遠安花鼓有傳統(tǒng)劇目《李逵砍旗>、《思凡>、《淹臘菜>等100多出,內(nèi)容多是反映民間生活的。唱腔曲牌40個,都比較抒情。經(jīng)過整理的傳統(tǒng)劇目《瓜園會>等,內(nèi)容健康,表演純樸風趣,深受觀眾喜愛。此外還創(chuàng)作了現(xiàn)代戲10多個,其中《搶新床>、《陽關大道>、《好事成雙>等曾赴湖北省參加過會演或由省電臺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