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柯坪縣阿恰鄉(xiāng)奇蘭村西南1.5公里的戈壁上。四面全是開闊的沙漠平原,其南的喀什噶爾河沖積平原上曾經(jīng)是野生動物的樂園,漢朝時這里曾經(jīng)是一處烽臺,唐朝蔚頭州建立后又對其進行了加固和增高,使其成為雄踞大漠,觀察四方的巨大烽燧?,F(xiàn)存遺址其高度、基座周長在全疆也屬第一。奇蘭烽燧現(xiàn)殘高約16米,烽燧底部呈方形,其外表呈梯形。烽燧頂部西南角已塌毀,東西和北面保存完好。烽燧的構筑方式采用分體二次構筑,先用黃泥土夯筑高約3米的夯土層作為烽燧的基礎,夯層之間夾有平鋪的柴枝層。夯土層與柴枝層之間間距15-20厘米。在夯土層上部用黃土坯砌筑烽燧的主體,土壞規(guī)格為35×24×28厘米,土坯層厚約60厘米,每層土之間又平鋪一層柴枝層以加固烽燧。在烽燧主體完成后,在烽燧的外墻再用黃泥土夾柴枝層夯筑一圈,以保護烽燧主體土坯層經(jīng)久堅固。奇蘭烽燧的這種建筑方式是阿克蘇地區(qū)唐代烽燧構建中的又一種方式。從目前烽燧保存調試和狀態(tài)來看,這種建筑樣式起了關鍵的作用,使烽燧主體在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之后依然完好地矗立于戈壁荒原上。它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西域邊陲這塊自然環(huán)境惡劣的地方,為適應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杰出建筑智慧和建筑藝術。
齊蘭古城
(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柯坪縣阿恰鄉(xiāng)齊蘭村東6公里,地處東經(jīng)79°38′5″、北緯40°32′14″之間為清代驛站遺址。原名闊納先爾,其西北方為現(xiàn)今的柯坪縣啟浪鄉(xiāng),是絲綢之路北道必經(jīng)之地。漢代從龜茲國到疏勒國,這里是必來往商旅必經(jīng)的糧草補給站。唐代以后由于圖木休克地區(qū)建立了蔚頭州,所以此地又是蔚頭州的東大門。清朝后期阿古柏分裂政權曾在這里與左宗棠軍進行過激戰(zhàn)。此遺址面積很大,殘存建筑物的功能復雜,有民用建筑,有軍事建筑,有宗教建筑,有農(nóng)墾遺址等等。古城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西北方向的平臺(亦稱炮臺)、官邸和較完整的城樓城墻。平臺長13米、寬8米、高5米,為夯土筑。城墻僅1道,南北向,長約80米,高約5米,墻頭上規(guī)則地筑有近30個雉堞。城墻中段開設有1城門,寬約2.5米。城墻北端筑長方形角樓,高約6米,頂面12米、寬7.5米,角樓架上護堞高7米有余。官邸位于城樓之西約30米處,約有1500平方米,地面殘留有地磚,殘存墻基由青磚砌筑,一部分為東南方向的住宅建筑群,約有7.5萬平方米,多為殘垣斷壁,基本結構仍可辨認。住宅區(qū)內有1條西南走向、寬5米的街道和縱橫交錯的小巷,城中有1個干涸的大池塘。在遺址中采集到的物品有銅錢、陶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