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譜區(qū)歷史悠久。宋朝學者樂史在其編著的《太平環(huán)宇記》中早有"青云浦在(南昌)城南十五里"的記載。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畫家)在此隱居,改青云浦為青云圃,清嘉慶20年(1815),禮部尚書戴均元又將"圃"改為"譜",即今名。史載其"為南昌灌城鄉(xiāng)",紀漢開國名將灌嬰筑城事,可知它原是南昌的發(fā)祥地。溯其淵源,此地先后隸屬豫章郡(漢)、 宜善縣(新莽)、洪州(唐至北宋)、隆興府(南宋、元初)、龍興路(元)、南昌府(明、清)。民國時期,先后直隸豫章道,省轄;后隸屬江西省第一行政區(qū)(其中1939-1941年隸屬第11行政區(qū))。解放后,1949年9月以前,曾劃為南昌市第六區(qū)的一部分,同年10月,一度劃到南昌縣;1950年下半年,又劃為南昌市第六區(qū),到1958年10月,由三家店鎮(zhèn)、青云譜鄉(xiāng)、城南鄉(xiāng)三者合并成立青云譜區(qū)。
約在5000年前,此地撫河東岸的崗地丘陵(窯頭村)一帶,早有新石器時期的原始人居住,最初的居民為百越族、紋身。出土的石刀、石斧、石箭頭等可知先民靠漁豬、農耕為生。據《尚書·禹貢》記載:在夏、商、周三代,區(qū)境已被列入"揚州地域",春秋戰(zhàn)國時,此地處吳之東、楚之西,故稱"吳頭楚尾"之地。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地;楚威王七年(前333),楚滅越,屬楚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區(qū)境屬九江郡,但其時尚無城市之設。漢高祖六年(前201),南昌建城后,區(qū)境叫灌城鄉(xiāng)。晉朝建興元年(313)道士許遜偕弟子黃仁覽入境,于梅仙祠舊址創(chuàng)建道院名"太極觀"。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賜號南昌全真道士萬振為"天師",改"太極觀"為"太乙觀"。到明末清初畫家八大山人在此隱居,現(xiàn)辟為八大山人紀念館。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來此。稱贊:"南昌名勝之區(qū),首推青云譜。昔人莫不喜憩斯地,以覽風光,而拓胸臆"。有內十景外十景(或內外各十二景)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