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望江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邊緣,長(cháng)江中下游北岸。地處北緯30°63′~30°26′,東經(jīng)116°26′~116°55′之間,幅員1360平方公里。東南與東至縣和江西省彭澤縣隔江相望,西依泊湖與宿松縣毗鄰,西北靠大、小香茗山與太湖接壤,東北鄰皖水與懷寧縣交界。
地形:一面負山,三面臨水,素有“水鄉澤國”之稱(chēng);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斜、大致呈現丘陵──崗地──平原階梯狀分布;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區。季風(fēng)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氣溫16.5℃,無(wú)霜期252天,是全省熱量資源最豐富的縣份之一。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日照為1962.7小時(shí)。
歷史沿革
一、沿 革
據汪洋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shí)代,縣境內就有人類(lèi)活動(dòng)。
夏、商屬揚州地域,西周時(shí)屬舒國,春秋時(shí)前屬吳,后屬越,秦時(shí)屬九江郡,西漢時(shí)屬淮南國,東漢、三國、西晉時(shí)均屬廬江郡。
東晉隆安至元興年間(397—404)置大雷戍。義熙元年(405)始設新冶縣,屬豫州晉熙郡。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志》載:“皖出鐵,有鐵官。今懷西望北有古冶跡,武昌口有煉成墩,漳湖之表有煉成畈……椅子、磨叉間有坑礦,縣名新冶,職此之由也。”
南朝陳天嘉年間(560—566)升新冶縣為大雷郡,屬江州。
隋開(kāi)皇十一年(591)改大雷郡為義鄉縣,屬熙州。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志》載:“陳、隋間,縣有義士助國平時(shí)難,隋文帝旌為義鄉。”開(kāi)皇十八年(598)改義鄉縣為望江縣,屬同安郡??h城東南的寶塔河一帶曾是長(cháng)江故道,登城中缽盂山,可一覽江流之勝,故名望江。
唐武德四年(621)改望江縣為高州,屬舒州同安郡。武德七年改高州為智州,屬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廢智州復望江縣,屬淮南道盛唐郡嚴州。
北宋至道初(995—997)望江屬淮南路舒州。政和五年(1115)屬淮西路德慶軍。
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望江屬淮西路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屬淮西路安慶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府為路,望江屬蘄黃宣司安慶路,至元二十三年(1266)廢司置省,望江屬河南江北行省安慶路。
明洪武初望江屬南京寧江府,洪武六年(1373)屬南京安慶府。
清順治二年(1645)望江屬江南省安慶府。雍正三年(1725),江南省析為安徽省和江蘇省,望江屬安徽省安慶府。
民國元年裁府,望江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屬安徽省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屬安徽省。民國21年屬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4年屬安徽省安慶專(zhuān)員公署。
1949年3月28日望江解放,屬皖北行政公署安慶署。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并為省,望江屬安徽省安慶專(zhuān)署。1968年改安慶專(zhuān)署為安慶地區革命委員會(huì )。1977年改稱(chēng)安慶行政公署。1988年地市合并,望江縣均屬安慶市人民政府管轄。
二、縣 境
望江,地處長(cháng)江下游北岸,安徽西南邊緣。東南與東至、彭澤兩縣隔江相望,西南與宿松共泊湖為鄰,西北枕大、小茗山與太湖接壤,北依皖水與懷寧交界。地理座標為東經(jīng)115°34ˊ—116°55ˊ、北緯30°03ˊ—30°26ˊ之間。東西最大長(cháng)度54公里,南北最大寬度43公里,總面積1357.37平方公里。
三、縣 治
縣治設城關(guān)鎮。宋末兵亂,因縣治地當兵沖,遷治于江南的香口(今東至縣境)。元初,縣尹張魯瞻任期內遷回。
民國28年2月20日(農歷正月初二),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縣城,縣治遷至長(cháng)嶺鋪。5月20日因日機襲擊又遷至南西鄉金氏宗祠,民國29年遷泉塘寺,民國30年遷鷓鴣山前的金氏宗祠,民國32年11月再遷老鴉灘的吳氏宗祠,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遷回,至今,縣治一直穩定未變。
旅游資源
一、武昌湖
位于望江縣高士鎮,昔為武昌鄉,安(慶)九(江)公路穿湖而過(guò),為古雷池遺跡的一部分,景區水域面積達102.5平方公里,距城區6公里,水生資源極為豐富,武昌魚(yú)蟹馳名中外;湖光旖旎,勝景八處,曰:猴潭映月、龍堪溫泉、磨丫白石、渡口紅蓮、赤湖浴日、正堂碑碣、“雙節”陵園等。天高氣爽,登樓遠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cháng)天一色”的詩(shī)情畫(huà)意令人叫絕。“十五”規劃興建湖濱度假村和水上樂(lè )園(包括游艇碼頭、沙灘浴場(chǎng)、釣魚(yú)臺、兒童樂(lè )場(chǎng)、水上運動(dòng)館等)。
二、香茗山
位于望江縣麥元鄉和鴉灘鎮之間,南起麥元分畝嶺,北抵?zhù)f灘褒隱寺水庫,全長(cháng)10余公里,早在漢朝就有名氣,西漢南昌府梅福曾隱居此山;唐李白、羅隱,明解縉,清翁傅等駐足留連,留下膾炙人口的詩(shī)篇;元末朱元璋、劉伯溫,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軍石達開(kāi)曾在此征戰和扎寨。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場(chǎng)、寨林庵、朝陽(yáng)庵、貴烈祠、保悟樓、三圣殿、彌陀庵、鳳樓庵、褒隱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489米),蓮花峰形似并蒂蓮花,聳秀郁蔥。明解縉詩(shī)贊曰:“山崖殷竇簇硃砂,香茗叢生蓓蕾芽。采藥道人何處去,洞云深鎖碧桃花。”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藥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間品茗嘗果,聆聽(tīng)優(yōu)美傳說(shuō),心曠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瑩水庫,古塔相伴,蕩舟游弋,別有情趣。
三、雷池
主體位于望江縣雷池鄉,在望江縣城東南10公里處,緊靠長(cháng)江北岸,面積100平方公里,入江處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黃梅縣界東流至此,積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東晉時(shí)置大雷戌,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歷陽(yáng)(今和縣)鎮將蘇峻聯(lián)合壽春(今壽縣)鎮將祖約叛亂,向京都建康(含南京)進(jìn)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溫嶠欲火速統兵去保衛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權的庚亮得知后,擔心當時(shí)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因此在《報溫嶠書(shū)》中說(shuō):“吾憂(yōu)西陲,過(guò)于歷陽(yáng),足下無(wú)過(guò)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溫坐鎮原防,不要越雷池而東。后來(lái)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語(yǔ),即源于此。明天啟間(1621-1627年)雷池口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從望江縣華陽(yáng)鎮流入長(cháng)江。
四、文廟
又名孔廟,位于望江縣城中心,為一宮殿式古建筑。據《望江縣志》記載:文廟始建于宋仁年間。 大成殿高10多米, 面積300多平方米, 24根大柱組成方形結構,四周?chē)?,重檐翅角,鐵馬空懸, 迎風(fēng)作響, 其形奪目,其聲悅耳。廟后有很多附屬建筑物:前方左右為東西兩廡,前有戟門(mén),戟門(mén)東為土地祠,西為王幼學(xué)祠,前首為欞星門(mén),石柱組成石牌坊,上書(shū) “ 麟風(fēng)騰祥”,左為圣城,右為賢關(guān),入口處中間有石橋,名狀元橋,兩側有泮池,過(guò)橋可見(jiàn)一方高大紅墻書(shū)有“宮墻萬(wàn)仞” 4個(gè)遒勁大字,中上方書(shū)“圣旨”2字。廟后為啟圣祠, 東為禮門(mén), 西為義路, 后為明倫堂。 文廟歷盡滄桑,幾經(jīng)修建。因遭日寇燒毀,僅存文廟主體——大成殿,現經(jīng)省級批準并拔款修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