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難,趙求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騶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綸曰:“不救則我且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鄲,其于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于邯鄲之郊。”段干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于其郊,是趙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戰國策?齊策》
南梁之難,韓氏請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早救之孰與晚救之便?”張丐對曰:“晚救之韓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不可。夫韓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是我代韓而受魏之兵,顧反聽(tīng)命于韓也。且夫魏有破韓之志,韓見(jiàn)且亡,必東訴于齊。我因陰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國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乃陰告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恃有齊國,五戰五不勝,東訴于齊。齊因起兵擊魏,大破之馬陵。韓破魏弱,韓、魏之君因田嬰北面而朝田侯。
——《戰國策?齊策》
魏太子自將,過(guò)宋外黃。外黃徐子曰:“臣有百戰百勝之術(shù),太子能聽(tīng)臣乎?”太子曰:“愿聞之。”客曰:“固愿效之。今太子自將攻齊,大勝并莒,則富不過(guò)有魏,而貴不益為王;若戰不勝,則萬(wàn)世無(wú)魏。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shù)也。”太子曰:“諾。請必從公之言而還。”客曰:“太子雖欲還,不得矣。彼利太子之戰攻,而欲滿(mǎn)其意者眾,太子雖欲還,恐不得矣。”
太子上車(chē)請還,其御曰:“將出而還,與北同,不如遂行。”遂行,與齊人戰而死,卒不得魏。
(于鬯《戰國策注》:他行通二十字,此行獨二十二字,疑本無(wú)“并莒”二字)
——《戰國策?宋衛策》
三十年,魏伐趙,趙告急齊(唐張守節正義曰:孫臏傳云,魏與趙攻韓,韓告急齊。此文誤耳。魏伐趙,趙請救齊,齊使孫臏救趙,敗魏桂陵,乃在十八年也)。齊宣王用孫子計救趙擊魏,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過(guò)外黃,外黃徐子謂太子曰:“臣有百戰百勝之術(shù)。”太子曰:“可得聞乎?”客曰:“固愿效之。”曰:“太子自將攻齊,大勝并莒(張守節正義曰:莒,密州縣也,在齊東南。言從西破齊并至莒地,則齊土盡矣),則富不過(guò)有魏,貴不益為王;若戰不勝齊,則萬(wàn)世無(wú)魏矣。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shù)也。”太子曰:“諾。請必從公之言而還矣。”客曰:“太子雖欲還,不得矣。彼勸太子戰攻,啜汁者眾,太子雖欲還,恐不得矣。”太子因欲還,其御曰:“將出而還,與北同。”太子果與齊人戰,敗于馬陵(張守節正義曰:虞喜《志林》云馬陵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六十里,有陵,澗谷深峻,可以置伏。按:龐涓敗即此也。徐(廣)說(shuō)馬陵在魏州元城縣東南一里,龐涓敗非此地也。田完世家云,宣王二年,魏伐趙,趙與韓親,共擊魏。趙不利,戰于南梁。韓請救于齊,齊使田忌、田嬰將,孫子為師,救韓、趙以擊魏,大破之馬陵。按:南梁在汝州。又此傳云:太子為上將軍,過(guò)外黃;又孫臏傳云:魏與趙攻韓,韓告急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已過(guò)而西矣。按:孫子減灶退軍,三日行至馬陵,遂殺龐涓,虜太子申,大破魏軍,當如虞喜之說(shuō),從汴州外黃退至濮州六十里是也。然趙、韓共擊魏,戰困于南梁,韓急,請救于齊,齊師走大梁,敗魏馬陵,豈合更渡河北至魏州元城哉。徐說(shuō)定非也)。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
——《史記?魏世家》
孝公二年,魏伐趙,趙與韓親,共擊魏。趙不利,戰于南梁。宣王召田忌復故位。韓氏請救于齊,宣王召大臣而謀曰:“早救孰與晚救?”騶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孫子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我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tīng)命于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jiàn)亡必東面而訴于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陰告韓之使者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于齊。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將,孫子為師,救韓、趙以擊魏,大勝之馬陵,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其后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王。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后十五年,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guò)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wàn)灶,明日為五萬(wàn)灶,又明日為三萬(wàn)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過(guò)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shù)白而書(shū)之曰:“龐涓死于此樹(shù)之下。”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wàn)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jiàn)火舉而俱發(fā)。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jiàn)白書(shū),乃鉆火燭之。讀其書(shū)未畢,齊軍萬(wàn)弩俱發(fā),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刎,曰:“遂成堅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史記?孫子吳起傳》
二十八年,魏龐涓伐韓,韓請救于齊。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早救孰與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孫臏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tīng)命于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jiàn)亡,必東面而訴于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陰許韓使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于齊。
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田盼將之,孫子為師,以救韓,直走魏都。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魏人大發(fā)兵,以太子申為將,以御齊師。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乃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wàn)灶,明日為五萬(wàn)灶,又明日為二萬(wàn)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guò)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晉司馬彪《續漢書(shū)?志》:在魏郡元城縣。杜預《左氏經(jīng)傳集解》:在縣東南,龐涓死處。虞喜《志林》:馬陵在濮州鄄城東北六十里,澗谷深峻,可以置伏)。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shù),白而書(shū)之曰:“龐涓死此樹(shù)下!”于是令齊師善射者萬(wàn)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jiàn)火舉而俱發(fā)。龐涓果夜到斫木下,見(jiàn)白書(shū),以火燭之。讀未畢,萬(wàn)弩俱發(fā),魏師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刎,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大破魏師,虜太子申。
——《資治通鑒?周紀》
前342年,齊威王以田忌、田嬰(一作盼)為將,孫臏為師,起兵伐魏救韓,直走大梁。魏以太子申、龐涓為將,將兵十萬(wàn)迎戰。孫臏用減灶誘敵之計,誘魏軍就范。魏將龐涓以為齊軍怯,乃“率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臏設伏兵于馬陵,魏師至,萬(wàn)弩齊發(fā),大敗魏師,虜太子申,龐涓自刎(前353年桂陵之戰,龐涓被擒,可能后被齊國放回魏國,再度為將,故參與馬陵之戰。關(guān)于馬陵之戰的時(shí)間,說(shuō)法不一?!豆疟局駮?shū)紀年輯證》云:“馬陵之戰為當時(shí)一大戰役,始于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決則在次年。”從是說(shuō))。從此魏國日衰,孫臏“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中國歷史大事編年》
龐涓追逐齊軍,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guò)半矣(按:當時(shí)之觀(guān)城、菏澤、定陶均為魏境;巨野、鄆城則屬齊境。齊軍出境向大梁疾進(jìn),行三日,則將達開(kāi)封之郊)。”乃棄其步軍,率其輕銳,倍日兼行以逐齊軍。孫臏預計行程,日暮當到馬陵(虞喜《志林》:“馬陵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六十里,有陵,澗谷深峻,可以置伏。”按:鄄城,在今山東省濮縣東南,有舊鄄城,即此)。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乃設伏兵以待之;并于道旁大樹(shù)砍白而書(shū)之曰:“龐涓死此樹(shù)下。”一面令齊軍之善射者萬(wàn)人,夾道埋伏,并預定暗號,日暮見(jiàn)大樹(shù)下火舉,即萬(wàn)弩齊發(fā)。
龐涓所率之追兵,果夜至馬陵道,見(jiàn)道旁大樹(shù)砍白處有字,乃以火燭之。讀未畢,齊伏兵萬(wàn)弩齊發(fā),向魏軍圍攻,魏兵因此大亂,自相踐踏,失去聯(lián)絡(luò )與掌握。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刎,曰:“遂成豎子之名!”齊軍乘勝追擊,遇太子申所率之大軍,復大敗之,虜太子申以歸。
——臺灣三軍大學(xué)《中國歷代戰爭史》
假使魏惠王于勝韓回師以后,控強兵于大梁,雖齊兵作誘敵之舉,勿輕與追擊,蓄猛虎在山之勢以制中原,則人將莫予害也。乃惠王不此之圖,徒以憤齊之一再干預三晉之事,增益龐涓之兵,使之擊齊以求一逞。此種憤而興師,必致輕舉妄動(dòng);龐涓又好大喜功,驕矜狂妄,輕率前進(jìn)以邀功為事,卒致馬陵一戰,喪師辱國,不僅將晉國數十年來(lái)之霸業(yè)摧毀凈盡,而對秦之東方關(guān)隘已破,虎兕出柙,中原之形勢突變,歷史乃轉為另一時(shí)代。
——臺灣三軍大學(xué)《中國歷代戰爭史》
這時(shí),齊軍已退到齊國境內。經(jīng)孫臏計算,估計魏軍這天晚上將到達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馬陵這地方,地形復雜,樹(shù)多林密,正是伏擊殲敵的有利地形。……
龐涓所率主力一敗,田忌、田嬰乘勝追擊,連戰皆捷,將魏太子申也俘虜了。
——《悠久的古代歷史》
前342年,魏國向韓進(jìn)攻,韓向齊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師,起兵伐魏救韓。魏惠王派龐涓、太子申為將,帶十萬(wàn)大軍前來(lái)應戰,兩軍相峙于馬陵有一年之久,最后,魏軍中了孫臏的計謀,被包圍,齊軍萬(wàn)弩齊發(fā),逼得龐涓自殺,太子申也被俘。
——楊寬《戰國史》
馬陵,在今山東省范縣西南,當時(shí)屬齊。
——何建章《戰國策注釋》
他們這一追,一直追到馬陵(在河北省大名縣東南),正是天將擦黑的時(shí)候。馬陵道是在兩座山的中間,山道旁邊就是山澗,有點(diǎn)像當初孟明視全軍覆沒(méi)的殽山。
——林漢達《東周列國故事新編》
公元前343年,魏攻韓,韓求救于齊,齊派田忌、孫臏擊魏救韓,魏軍在馬陵(今山東濮縣)為齊兵所敗,損失十萬(wàn)兵,主將太子申、龐涓都戰死。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馬陵在縣西南三十里(虞喜《志林》:澗谷深峻,可以置伏,舊志謂即孫臏擒龐涓處)。
——《續修范縣縣志》
謹按,在直隸元城縣是也。元城縣附郭,故或以大名府言之。方輿紀要,馬陵道在大名府東南十五里?!蹲髠鳌烦晒吣?,公會(huì )諸侯救鄭,同盟于馬陵?!稇饑摺妨夯萃醵吣攴ロn,齊救韓,使田忌、孫臏直走魏都,魏將龐涓倍道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是時(shí)梁尚都安邑,齊入魏境,道出此也。隋因置馬陵縣。宋人河北漕運往往于黎陽(yáng)或馬陵道口裝卸,蓋津要所關(guān)也。
——《山東通志》
馬陵在舊治北三十里,即春秋成公七年同盟于馬陵,又龐涓所死之地,至今堤歧交錯,行者多失道。
——《濮州州志》
馬陵堤在縣東南十八里,接濮州界。春秋成公七年會(huì )盟于此。龐涓死樹(shù)下,亦即此地。
——《觀(guān)城縣鄉土志》
馬陵山在(陰)縣東南九十里,與郯城縣接,長(cháng)數百里,北盤(pán)(沂州)府境,南抵宿遷,狀如奔馬。山坳有由吾洞,甚深遠,又東為三柱山。
——《大清一統志》
通志列此山(馬陵山)于郯城,謂在縣東十五里,以山接郯城界也。又謂齊孫臏勝龐涓于此,其說(shuō)則誤。戰國馬陵在今直隸大名府元城縣東南十五里,后人謂在曹州府濮州者誤,謂在沂州府屬者愈誤。
——《山東通志》
馬陵在(濮)州北三十里(按:春秋成公七年,諸侯同盟于馬陵。杜注:衛地,陽(yáng)平元城縣東南有地名馬陵,是馬陵當在今直隸元城縣。又史記魏惠王三十年,齊孫臏擊魏,大敗之馬陵,殺其將龐涓。注:虞喜《志林》云,鄄城東北六十里有馬陵,澗谷深阻,可以伏兵。但元城在戰國屬魏,鄄城則屬齊。按是時(shí)孫臏入魏已三日,龐涓始反逐之,臏縱卻走,亦不應退至齊地。而虞喜之言鑿鑿,姑從舊志兩存之)。
——《大清一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