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縣位于河北省的東南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與山東省莘縣、冠縣接壤,南與河南省的南樂縣相連,西部、北部與本省的魏縣、廣平、館陶毗鄰。面積105298平方公里。境內一望平原沃野,漳河、衛(wèi)河、馬頰河像凌空而降的飄帶,從縣境南北穿過,將全縣分割衛(wèi)(河)東、衛(wèi)(河)西、漳 (河)北三個大塊。
從先秦實行郡縣制以來。大名縣先后數次與魏縣、元城縣分分合合,合合分分?,F(xiàn)在 的大名縣境,是歷史上大名、元城兩縣的疆域。
大名歷史悠久,名聞遐邇。舊志載:“陽平(歷史上曾為陽平郡),古名勝地,介齊、魯、晉、趙間,控扼中原,襟喉南北”,“地大物眾,密邇輦轂,聲教先被”。春秋時期,初 屬衛(wèi),后屬晉,晉公子重耳曾出于五鹿(古地名,在今城東45里)。戰(zhàn)國時期屬魏,魏武侯以為別都,其公子元曾食邑于此。漢成帝時,以孝元皇后世居委粟里(大名古地名),家凡九侯五大司馬,故曾以“貴鄉(xiāng)”名之。為抵御契丹之南侵,宋太宗曾于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駐蹕大名,真宗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御次于此,“鎧甲于軍中”,契丹主隆緒“知帝親征,縱掠而去”。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準主持天雄軍,稱大名為京都開封的“北門鎖鑰”。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遼聚兵幽薊,聲言攻宋,仁宇納呂夷簡之議,升大名府為北京,以示抗遼決心。
大名自三國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至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的1700年間,先后是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陽平郡,北周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田悅僭稱魏王,改魏州為大名府。為京大名府,元為大名路,明、清為大名府,民國3年(1914年)建大名道,轄冀南47縣。1928年改道為大名專區(qū),轄13個縣。1945年大名解放,一度將縣城及郊區(qū)建市,不久廢市并入縣。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大名“不乏、瑰琦、忠孝、廉節(jié)之儔”。歷史上官于斯土者,如狄梁公仁杰,寇萊公準,韓魏公琦,文路公彥博,歐陽忠公修,蘇侍郎轍等;鄉(xiāng)賢有以死抗金的郭永,力排浮靡文風的柳開,人民喜愛的賦作家束皙,號稱“殿上虎”的劉安世等。皆彪炳史冊,為后人所稱道。共產黨建立后,則有郭隆真、馮品毅、平杰三、工從吾、趙紀彬、謝臺臣、晁哲甫、解蘊山、李大磊等一大批革命家和領導人,或出生于大名,或執(zhí)教、就讀于大名,或工作于大名,為大名縣人民作出過重大貢獻,為全縣人民所尊敬和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