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車自隨州市往西北方向行駛,大約1個小時,便來到素有鄂北小武當之稱的雞鳴山腳下。雞鳴山海拔612米,在桐柏、棗陽、隨北一帶,自古流傳著許多有關雞鳴山動人的神話傳說,聽后令人心馳神往。 據《隨州志》載:“雞鳴山在(隨
乘車自隨州市往西北方向行駛,大約1個小時,便來到素有鄂北小武當之稱的雞鳴山腳下。雞鳴山海拔612米,在桐柏、棗陽、隨北一帶,自古流傳著許多有關雞鳴山動人的神話傳說,聽后令人心馳神往。
據《隨州志》載:“雞鳴山在(隨州)西北一百六十里栲栳山東南,高躋千丈,其極頂曰雞冠垛,上有真武殿,清和宮,左右有龍池、虎洞、伽藍殿,其諸峰之最秀者曰文明、曰香爐,層巒疊翠、離合云煙,仿佛匡廬面目,山下即溠水發(fā)源處”。“清和宮在雞鳴山上,建始無考,山頂有真武殿,明宏治中僧凈裕建有碑,歷記建修始宋,外有靈宮殿、回龍觀,俱乾隆三十八年重修。”
傳說,當年真武祖師在峨嵋山修仙成果,他一心想在人杰地靈的中原腹地找一塊樂土,以便造福于民。他乘風架云路過武當山,只聽得下面眾仙呼喚,“真武大仙,留我們山吧!我們這里山高水厚,正是你大顯身手的理想之地。”祖師按下云頭,但見這里峰巒疊翠,重山巍峨,的確是一方境地;可又一見,這里眾仙云聚,哪有我用武之地,便道:“這里已有你們眾位仙家,民間的大福,有你們造,大難由你們解就行了。在云端我已遙聞東部的桐柏山邊有一方仙地,我去也”;眾仙苦苦相留,拉著祖師蟒袍不放,真武受東方仙山吸戀,一心要走。為脫身,真武掙脫袍袖而走,眾仙見手里抓的只是袍,便丟袍去拉人,只落得人走袍也飛。眾仙失策了,私下商定,我們在這里為他建真殿、塑金身,不怕他不回來。所以古有祖師金身在武當,真身在雞鳴山之說。后來真武祖師來到桐柏山邊,落在雞冠垛上,被這里鬼斧神工的奇景迷戀得如醉如癡,此時,只聽得一聲雞鳴啼,真武如夢初醒,決定落于此山。雞鳴山也由此得名。
從新集上山沿燒香溝上雞鳴山,必經過風埡。談到過風埡,還有一段美妙的典故。相傳真武大帝奉召去參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真武走后,眾神仙便尋歡作樂,得意忘形之時,真武大帝赴宴回來,見狀雷霆大怒,將金童玉女分別壓在不同的山下不得翻身,從此天各一方。二仙的情意只好請好心的風婆婆往來傳遞。此后,無論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過風埡這里總有風聲陣陣。沿過風埡北上,只見路口上有一只羊狀石頭,背上還有一快幾千斤重的小石塊,這便是雞鳴山上又一勝跡——背來石。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有險更有名了。雞鳴山主峰雞冠垛、二峰關門山、三峰靠山猶如三兄弟,雄立在桐柏山懷抱之中。三峰兀立,千仞石壁,其鬼斧神工不亞于武當金頂。自南寨門,經二天門,再過頭天門,仰視落冠,登梯觸鼻,石階何止千級?而且兩旁萬丈深淵,泉清松翠,林濤陣陣。
越過二天門、頭天門兩道天然險關隘口,才能登上極頂,方有一攬眾山小的意境。雞鳴山主峰雞冠垛幾乎是一整塊巨石構成,猶如武當山金頂一樣險境,妙不可言,也只有登上極頂,方能體會到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感覺。
早在明清時期,雞鳴山就以其險奇的地理風貌和道觀寺廟合一的獨特景象而稱著于世。不僅如此,每年的三月三的廟會和九月重陽前更為壯觀。特別是近幾年,旅游業(yè)的興起,雞鳴山成為當地為數不多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每年接待來自河南、湖北等地游客2萬余人次。
雞鳴山作為當地旅游景點,同樣也帶動了地方的經濟,一些有頭腦的農民朋友大膽參與到“旅游經濟”中去,把當地的木耳、金豆云絲、山野菜等土特產品擺上攤店,供游客們購買,獲利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