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寺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109號,是領(lǐng)南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深廣、規模最為宏大的寺院。
光孝寺原是西漢南越王趙佗玄孫趙建德的住宅。三國時(shí),吳國貴族虞翻被流放南海,居此講學(xué),時(shí)人稱(chēng)為“虞苑”。因苑中多植訶子樹(shù),又稱(chēng)“訶林”。虞翻逝后,家人捐宅為寺,匾曰“制止”,光孝歷史,由此而始,迄今一千七百余年矣,廣州建寺是從這里開(kāi)始的。東晉哀帝隆安(379)年間,改名“王苑延寺”,又稱(chēng)“王園寺”。唐貞觀(guān)十九年(645年),稱(chēng)為“乾明法性寺”。北宋初,稱(chēng)“乾明禪院”。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27年)下詔改寺名為“報恩廣孝禪寺”。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始稱(chēng)“光孝寺”,明成化十八年(1432年),明憲宗敕賜“光孝禪寺”之匾額。光孝寺之名從此留傳至今。
北孝寺建筑規模雄偉,為嶺南叢林之冠,不僅在佛教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開(kāi)創(chuàng )了華南建筑史上獨有的風(fēng)格和流派。至今光孝寺有山門(mén)、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伽藍殿、六祖殿、睡佛樓、洗缽泉、東西鐵塔、大悲幢、痙發(fā)塔等建筑與歷代碑記文物。建筑群中以大雄寶殿最為雄偉,東旨時(shí)代創(chuàng )建,唐代重修,保持了唐宋的建筑藝術(shù),殿內采用中間粗、上下略細的梭形柱,大殿下檐斗拱都是一跳兩昂的重拱六鋪作,這種風(fēng)格是全國著(zhù)名古建筑中所僅見(jiàn)的。六祖殿是北宋祥符元年創(chuàng )建的,內供六相慧能大師坐像。六相殿前有古菩提樹(shù),為印度高僧智藥三藏種植,“光孝菩提”為羊城八景之一。痙發(fā)塔是唐住持僧法才為紀念慧能大師在光孝寺出家剃度因緣而募款興建,塔內痙藏六祖頭發(fā),以石為基礎,磚灰砂結構,八角形,九層,高7.8米。每層有佛龕,嵌有泥塑佛像。大殿後還有一株千年訶子樹(shù),為三國虞翻種植,真可謂千古遺珍。寺內有南漢時(shí)期鐵塔兩座,東鐵塔保存完整,全高7.5公尺,座寬2.28公尺,用盤(pán)龍和寶蓮花裝飾,每層四周遍鑄佛像,又名千佛塔,西鐵塔現僅存底座以上三層。兩座鐵塔為國內罕見(jiàn),其體積和裝飾充分說(shuō)明一千年前我國人民已掌握了高度的鑄造技術(shù)和造型藝術(shù)。
光孝寺及其文物之遺存,對于研究中印文化交流,中國佛教史、文化史、建筑史、以及廣東地方史,都具有相當高的價(jià)值。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光孝寺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3月5日,由國務(wù)院批準,將光孝寺歸還佛教團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