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為我國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史傳: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諸侯,駐蹕于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為"諸暨",意即天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
夏朝中期,夏帝少康封庶子無(wú)余于越,諸暨屬越。至春秋時(shí),越國先后建都于境內埠中、大部、色乘等地。吳越之爭中,越王勾踐曾以境內勾乘山為休養生息、圖謀復國之所。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越地置會(huì )稽郡,設諸暨縣。西漢時(shí),屬揚州刺史部會(huì )稽郡。新始建國年間,更名疏虜。東漢建武初,復原名。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分部分地入豐安、漢寧二縣。三國吳時(shí),改漢寧為吳寧。西晉屬會(huì )稽郡。東晉屬會(huì )稽國。南朝復屬會(huì )稽郡。隋文帝開(kāi)皇中,屬吳州。九年(公元589年),吳寧縣廢,原諸暨地復歸諸暨。大業(yè)中,仍屬會(huì )稽郡。唐時(shí),屬會(huì )稽郡及越州。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劃諸暨、會(huì )稽部分地置永興縣。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復分諸暨縣之吳寧故地入東陽(yáng)縣。光啟三年(公元887年),諸暨改稱(chēng)暨陽(yáng)。五代屬吳越國越州東府。吳越王天寶三年(公元910年),復名諸暨。宋初,屬兩浙東路越州。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屬紹興府。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分東北10鄉置義安縣,治今楓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廢義安,其地復入諸暨。元屬江浙等處行中書(shū)省紹興路。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為諸暨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改名諸全州。二十六年,降州為縣,仍復舊名。明、清時(shí),均屬紹興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直屬浙江省。民國3年省下設道,諸暨屬會(huì )稽道。16年廢道,直屬浙江省。民國24年9月至37年4月,屬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區;37年4月至38年,屬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6日諸暨解放,至6月22日,諸暨屬中共蕭紹諸杭臨時(shí)委員會(huì )管轄。6月13日~11月16日,歸第十專(zhuān)署管轄。其后,諸暨屬紹興專(zhuān)區。1952年1月,紹興專(zhuān)區撤銷(xiāo),直屬浙江省。1953年2月,劃歸金華專(zhuān)區。1957年9月,劃歸寧波專(zhuān)區。1964年9月,復屬紹興專(zhuān)區。1968年5月,屬紹興地區。1983年7月起,屬紹興市。1989年9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撤銷(xiāo)諸暨縣,設立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