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置廬江縣??h轄境東至江 , 南至潛山 , 西至龍舒 , 北至鵲渚 ( 今三河 ), 凡數百里。唐開(kāi)元二十三年 (735) 分合肥、廬江地置舒城縣。宋析廬江、巢縣地設無(wú)為縣。元 , 縣境仍沿舊域。明永樂(lè )間 , 廬南以青竹澗至古埂 72 戶(hù)由
隋置廬江縣??h轄境東至江 , 南至潛山 , 西至龍舒 , 北至鵲渚 ( 今三河 ), 凡數百里。唐開(kāi)元二十三年 (735) 分合肥、廬江地置舒城縣。宋析廬江、巢縣地設無(wú)為縣。元 , 縣境仍沿舊域。明永樂(lè )間 , 廬南以青竹澗至古埂 72 戶(hù)由桐城撥歸廬江。清光緒《廬江縣志》載 :" 致今日之廬江 , 自東至西 , 自南至北 , 境界僅存百余里 , 大非昔日舒縣之境地寬廣矣。 " 光緒縣志稱(chēng) : 正東四十里至青簾河迎水庵 , 正西四十里至界牌山 , 正南六十里至分水嶺 , 正北四十里至新口渡 , 東繞至齊頭嘴薛公廟抵巢湖 , 東南六十里至高奇嶺 , 東北七十里至造 ( 兆 ) 河 , 西南五十里至界河 , 西北七十里至中吳橋為廬江縣地。另?yè)愒?shī)《廬江疆域 考》 : 民國 20 年 (1931), 全縣總面積為 2524 平方公里?!栋不崭庞[》稱(chēng) : 民國 33 年 (1944) 廬江縣境總面積為 2534 平方公里。
民國 36 年 (1947)12 月 , 劃廬南磚橋至大凹口一帶置桐廬縣 , 民國 37 年 (1948)8 月 , 割巢湖南岸之廬北廣大地帶置湖西縣。1949 年 4 月和 7 月 , 桐廬、湖西兩縣先后撤銷(xiāo) , 除原湖西縣關(guān)河鄉劃給無(wú)為縣外 , 其余依舊屬廬江縣境。合肥縣之戴岡、劉墩、北閘、施婆四鄉劃歸廬江。巢縣沐集鄉之金城、蒼頭、孫河、澗灣 4 保 , 無(wú)為縣黃姑鄉之周楊、殷渡、圩灘、鮑莊、棋桿、牌坊、秋葉、埒埂和喲石鄉的西城共 9 保 , 也劃歸廬江。
建國后 , 縣境總面積 2352 平方公里。北起三河鎮東沙塘圩西埂 ,順杭埠河主航道延至巢湖口門(mén)與肥西縣分界 ( 北肥西、南廬江 ) 。東北沿巢湖中之鞋山、 姥山至馬尾河口弧形水域 12.4 萬(wàn)畝屬廬江 , 陸地以兆河主航道與巢縣分界。東括白湖 ,順楊柳圩東埂至迎水庵、岳山、大犁尖為廬江、無(wú)為兩縣分水嶺 ( 東無(wú)為、西廬江 ) 。東南從寨基山、香爐尖至黃家大山等分水嶺為廬江、無(wú)為、樅陽(yáng)三縣分界。南以蓮屏山 , 西沿羅昌河以南五里青竹澗至大凹口岱鱉山與樅陽(yáng)縣接壤 ( 南樅陽(yáng)、北廬江 ) 。西南從藻青山、沿界河至起風(fēng)尖、大佛尖與桐城縣交界 , 西以荒草尖、二姑尖、火炮山到百神廟與舒城縣為鄰 ( 西舒城、東廬江 ) 。西北從百神廟達馬沖水庫 , 過(guò)杭埠河北的潘灣、舒拐、鄭圩等村以及三河東的二龍街 ( 東南廬江、西北舒城、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