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縣古稱“屈”,實際上“吉”與“屈”乃一音之轉(zhuǎn),是后人為避其“短虧”、“困頓”等貶義,才諧為“吉”的。
公元前658年,晉獻公為了實施其消滅虞國和虢國的計劃,采納了大夫荀息的建議,以屈產(chǎn)之乘和垂棘之璧去賄賂虞君,請求借道南下伐虢。所謂“屈產(chǎn)之乘”便是屈地所繁育的良馬;“垂棘之璧”是垂棘(在今澤州縣,一說在曲沃縣,一說在潞城市)所產(chǎn)的寶玉,這是兩種晉國特有的珍稀之物。起初晉獻公還舍不得送給虞君,荀息勸道:“只要虞國允許借道給我國,這兩件寶物只不過是在外寄存些時候罷了”。果然三年后,晉國利用虞君的短視先后消滅了唇齒相依的虢國和虞國,良馬和寶玉又重新回到了晉獻公手中,只是“馬齒長矣”。
幾乎與伐虢戰(zhàn)爭同時發(fā)生的另兩件與屈有關(guān)的史事便是“士筑屈邑”和“夷吾居屈”。當時,驪姬為了廢掉太子申生,改立自己的兒子奚齊,借口屈與蒲為國防重地,鼓動晉獻公下令讓夷吾守屈,讓重耳守蒲,完成了她掃清障礙的第一步。前666年,司空士監(jiān)工建成了屈邑,使“夷吾居屈”。
據(jù)《左傳》記載,在修筑屈邑的過程中,夷吾發(fā)現(xiàn)筑城的工人常把柴草填進墻體內(nèi)充土方,工程存在嚴重的質(zhì)量問題,于是就匯報晉獻公,晉獻公又嚴厲斥責了監(jiān)工的士。誰知士卻恭敬而坦率地向晉獻公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沒有戰(zhàn)爭而筑城池,這只能使國內(nèi)的敵人據(jù)以為患,既然是為敵人修城池,又何必那么認真呢?我沒有認真筑城,是對您的不敬,但如果認真筑城而被敵人利用,又是對您不忠,我該怎么辦是好?如果君主能修養(yǎng)德行,群公子的地位得以鞏固,什么城池能比這堅固?但照此下去,不出三年將出現(xiàn)內(nèi)戰(zhàn),我看就不要太認真了吧”。回家后,士還滿腹牢騷地賦詩一首,其中有“一國三公,吾誰適從”的名句。
前656年,驪姬又設(shè)計誣陷夷吾和重耳要加害晉獻公,夷吾恐禍及其身,連夜從絳都逃往屈邑。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怒不可遏,派人伐屈,夷吾被迫據(jù)城抵抗。次年春,又派賈華伐屈,夷吾不敵,只得逃往梁國避難。這一切都在士的預(yù)言中,屈邑從建城開始就蘊含著晉國內(nèi)戰(zhàn)的危機。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大致了解到屈地悠久的歷史及當初的軍事、經(jīng)濟狀況。“屈”的本意是“無尾”,其地名來歷可能與這里特產(chǎn)馬的外形特征有關(guān),也可能與這一帶特起的高天山地貌有關(guān),因為古“屈”也通“崛”。
我們從古文獻中還了解到,屈地分為北屈和南屈兩部分?!蹲髠鳌吩谟浭鲶P姬譖諸公子于獻公時說:“蒲與二屈,君之疆也”,這“二屈”即指北屈和南屈?!端?jīng)注》中引用了《汲郡古文》中的一句話:“翟章救鄭,次于南屈”,也證實了二屈之分。
西漢因在今吉縣置北屈縣,隸平陽郡。北魏延興四年(474年),因定陽縣(今陜西省宜川縣)的定陽胡人東渡黃河居此,魏孝文帝特在今吉縣城僑置定陽郡和定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又改定陽縣為吉昌縣。“吉昌”一名與當時相鄰的禽昌、昌寧、平昌、昌原等縣名同屬“昌”系列地名,是這一地區(qū)古老昌方文化的反映。吉,乃諧音于古名“屈”。五代唐時,為避李克用之父李國昌名諱,改為吉鄉(xiāng)縣,先后屬慈州、耿州、吉州,并為州治所在地。元至元二年(1265年),吉鄉(xiāng)縣并入吉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直隸州,轄蒲縣、鄉(xiāng)寧縣;九年,蒲縣劃出改屬隰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吉州改為散州,與鄉(xiāng)寧縣同隸屬于平陽府。1912年3月,山西省廢吉州,改為吉縣至今。